四年前的今天我在倫敦,三年前的今天在里斯本,兩年前在雅典,去年在米蘭。不管是出差還是個人旅行,六月開始,歐洲一片風和日麗,是出行的好時機。
只是,四個月前,很少人能料想到今天的景況吧。如今,國際旅行不復存在,旅遊相關企業也陷入危機。對於擁有豐富文化資產的歐洲而言,觀光財,現在成了一份看不到更賺不到的錢。
曾幾何時,能夠遊歷各國,是一項展現個人財富的指標之一。在瑞典,白裡透紅的肌膚不受青睞,小麥健康的膚色是一個值得炫耀的標籤,證明你有錢能飛到遙遠的南方度假、享受最強勁的陽光。過了一個夏天回來,辦公室裡不少人都古銅得發亮,雖然過一個月膚色就退了。
每年超過六成的國民會出國旅遊,又加上有慷慨的年假,瑞典成為歐洲最熱衷國外旅遊的國家。幾年前的一份調查,超過一半的瑞典人感到生活壓力過大,需要透過旅遊來抒解。有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,一年花費將近五萬克朗於國外度假(以當時匯率來看,是約近20萬臺幣)。更有趣的是,瑞典超過半數人是獨居;而獨居者當中有93%都嘗試過獨自旅行,比例全球最高。
其實這股在過去十年間不斷成長的國際旅遊風潮,經常被批評是一種消費主義的擴張。透過無孔不入的行銷與各種在社交媒體上的旅遊美照,不出國旅遊,彷彿就失去了什麼;有錢有閒又不去旅遊,更說不過去。在道德上最強調要拯救地球暖化的瑞典人,搭飛機的人均量卻透露出另一種實用主義。
因為國際旅遊而興起的龐大商機與供應鏈,短時間內看來是回不去了。現在推估,需要五到七年的時間,國際旅行熱潮才能回到去年的水準,前提是未來幾年間不會再有大型傳染病。
雖說現在出國旅遊已不合時宜,但夏天還是會來;且今年的夏天似乎來得更早。在疫情中從未關閉社會的瑞典,帶著這股不能出國的遺憾(與存款),大概就會顯現在本國。許多網站的鄰水夏日度假小屋都已被租光。這個夏天,大概會成為近代以來最多瑞典人同時待在國內的一次。
而幾乎每年夏天都會回臺灣享受大汗淋漓的我,今年是注定要在瑞典過了。其實可以吃飽睡飽、享受剛剛好的熱度與直到晚上快11點才天黑的日照、烤烤肉游游泳,也還不錯。雖然吃不到最道地的雞排、滷味、酸辣湯、小籠包、麻辣鍋、牛肉麵、燒烤、滷肉飯、水煎包、肉圓、胡椒餅、剉冰、豆花、檸檬愛玉、鹽酥雞、排骨便當、早餐店、小7與黑糖珍奶,不過非常時期嘛,事有輕重緩急,胃的事可以緩一緩。我要多學學瑞典人,有陽光就飽了。
我們下次再見,現在要說,我們疫苗後再見。